首次揭示肠道菌群失调调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

2023-04-14
1288

导读: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的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在我国发病率呈现迅猛增长态势,每年新发人数达55万。对于结直肠癌的发生机制,目前大多数学者公认腺瘤-腺癌序列学说,约85%的散发型结直肠癌是由腺瘤进展而来。

  2023年3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Cell Metabolism》发表重要研究。研究成果为干预结直肠腺瘤-腺癌进程提供了潜在的诊断、预警及治疗靶点。

 研究背景 

 01

  结直肠癌作为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三、死亡率第二的肿瘤,由众多致病因素导致且预后差,当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截止至2020年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高居恶性肿瘤第2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肿瘤诊治强调“精准治疗”,而基因检测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根据基因的突变状态,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最合适的治疗及用药方案,从而给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规范化的基因检测过程和报告至关重要。  研究过程 

 02 

 近年来,房静远教授团队揭示了具核梭杆菌和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等肠道细菌通过促进炎症、破坏肠道微环境、加剧代谢紊乱等途径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然而,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互作导致结直腺瘤-腺癌转变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在最新研究中,房静远教授团队聚焦于肠道微生态与宿主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对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单细胞转录组、微生物组、代谢组和临床队列数据的整合分析,证实在结直肠腺瘤-腺癌进展过程中,宿主尿素循环代谢途径显著激活,并伴随着以双歧杆菌为代表的具有尿素降解功能的肠道共生菌的缺失。

  进一步动物干预实验提示尿素循环通路的抑制剂及富含尿素酶的益生菌有可能成为预防肠道腺瘤复发及癌变的有效干预制剂。

 研究

 03

  总之,这项基础结合临床验证的研究确定了尿素循环通路作为宿主-微生物共代谢途径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新机制,首次提出“肠菌和宿主共代谢调控肠道免疫微环境”的全新观点,从全新的理论层面补充和完善了肠道细菌影响大肠腺瘤进展癌变的知识概念体系,也为干预结直肠腺瘤-腺癌进程提供潜在的诊断、预警及潜在治疗策略。

  参考资料: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3)00081-5?rss=yes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参考。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在线留言
* 为必填项
建议反馈